军民融合主要是为了打破军工产业和民用经济、研究严重隔阂的壁垒,这样可以扩大军工产业接触到的科技资源,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分配的重复浪费,提高战略层次的政府科技发展规划能力。但与之配套的体制和机制仍没有充分建立起来。
中俄军事合作对军事技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双方的军事合作既挽救了俄罗斯国内的军工企业,也加快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。
但随着中国国内建造能力的快速发展,双方之间的合作需求逐渐减少。中俄当前的军事合作缺乏根本的互信。中国希望获得更先进的武器装备,而俄军工企业已不需要依靠中国生存,转而担心技术泄露。
例如,中国希望能够购买S-400防空系统,但俄方则表示最早到2017年才会出口该系统;届时俄罗斯将会部署S-500新一代防空系统。不过,中俄军事合作的机会仍然不少。中国对苏-35战机使用的117S涡扇发动机、伊尔-476运输机和S-400防空系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。
而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又对中国有着很大程度的依赖。因此,如果两国的重大军事合作项目能够落实,每年的军售交易应该能够超过20亿美元。
解放军各兵种与军工产业的联系很少被研究到,但前者对后者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。1998年以前,由于体制和技术能力问题,军队的作战需求对军工产业的发展影响较小。1998年开始进行的改革让军队在武器装备发展方面有了更大的发言权,军队军事理论和作战需求对军工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。
例如,因为“枭龙”性能难以满足作战需求,空军抵制装备战机的要求。J-20和J-31隐形战机的发展似乎遇到一些问题,定型和服役时间难以确定。最近,有关购买苏-35战机的报道也表明,空军担心J-20和J-31的性能和量产时间。